重庆市綦江区瀛山龚氏家族史略主修:泽楷(伯勋)
重庆市綦江区瀛山龚氏家族史略创建时间:2014-4-3 22:24:10基本情况--重庆市綦江区瀛山龚氏家族史略基本信息
瀛山龚氏家族史略 奇先祖八世孙泽楷(伯勋)敬纂 九世孙必成、必胜 敬刊 目 录 故里寻根 木本水源 根系共工 从西周到东汉 福建八百年 广东三百年 漉山二百八十年 瀛山落业 入川 落业 修谱 建祠.设校 走出老瀛山 龚氏子孙志在四方 与人交往,首次见面,总是少不了先问对方:“贵姓?”。若问到我,自然会答:“免贵,姓龚。” 其实,多年来对自家的姓氏从何发源?始祖是谁?怎地繁衍昌盛?出过那些风云人物?都知之甚少。饮水思源,不忘根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民族的龚氏子孙,寻根问祖,是我多年夙愿。 寻根之旅 以姓氏为表征的各个家族,是构成国家、民族的社会细胞。孔子曰:“观於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从研读姓氏的起源、繁衍、迁徙、发展切入,正本清源,是我们了解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功课。历代的学者专家,对这方面的研究从未停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文艺出版社就特邀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主编,数位专家倾力撰著,推出了一套中华姓氏丛书,为弘扬中华传统历史文化作出了贡献。也为我们寻根提供了不少历史依据。 一个家族,总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日益兴旺,远播四方的,我龚氏亦然。 可她那繁茂的枝枝蔓蔓又是怎样伸向四方的呢?“族谱”便是记录一个家族起源、 繁衍、发展的信史。 我的故里在重庆綦江城东的老瀛山地方。龚姓在老瀛山一带,虽不算显赫,可一度也是一方望族。退休之后,一恍就年逾古稀,思乡之情倍切。一生四海为家,虽不求叶落归根,却难抑知根之念,于是开始了我的寻根访祖之旅。 我的寻根就从寻谱始。2008年5 月,回乡后的第一要事就是寻谱。几经努力,终在綦江隆盛石梁地方寻得老族谱(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手抄本)一部,虽首尾有些残破,取出1991年第十次重修的新谱以及有关资料比对研读,总算对我龚姓的发源、繁衍、迁徙等,心中有了点谱儿。 木本水源 根系共工 宋代成书的《百家姓》,将世代传承下来的438个姓氏,编辑成四言韵文,以便蒙童诵读,被世人奉为国学经典。在438个姓氏中,龚姓排192位。有学者按当今人口排列,龚姓列99位,为中国100个大姓之一。 龚氏源远流长。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由廷泽公编修的《族谱》序言中就说:“龚氏之从来远也,历共工勾龙以来,有封於吕,有赐姜封於周齐,后灭腾公叔受封供邱,复赐姓龚。”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第九次续修,由世本公撰写的序文中也说:我龚氏“肇自共工氏,为太昊上相,厥后嗣孙勾龙氏继其职,为水土之官,又有公叔封供邱,遂姓龚氏焉。”世本公为此还作了考证,撰成《考龚姓序》。 《百家姓考略》等书中也载:黄帝时有大臣名共工,负责管理水土。共工的儿子名句(勾的另一写法)龙,继承父亲职务,他的后人遂把共字与龙字合在一起,组成龚字以为姓。 古书上有关共工的记述不少。毛泽东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一词中为“不周山下红旗乱”句所作的自注(即作者原注)中就广引了史书上关于共工的故事。毛认为“共工是胜利的英雄”。特将毛注转录如下: 关于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 埃归焉。” 《国语.周语》:“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 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 灭。”(韦昭注:“贾侍中[按指后汉贾逵]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 姜姓也。颛琐氏衰,共工氏侵陵诸侯,与高幸氏争而王也。” 《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当其(按指女娲)末年也,诸侯 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 乃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毛按:诸说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 你看,“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看来是没有 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 (见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毛泽东诗词集》34-35页) 寻根访祖,以上述史料为证,我龚氏的“根”就是“胜利的英雄”共工。共工是炎帝的后裔,黄帝时的治水大臣,说明我龚氏正是炎黄的子孙。“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是在公元前2400多年前,共工所处的时代距今已4500多年,可见我龚氏源远流长。 这“源”又是怎样随着历史的潮流“流”下来的呢?在历次编修的《龚氏族谱》上都说:“历共工勾龙以来,有封於吕,有赐姜封於周齐,后灭腾公叔受封供邱,复赐姓龚。”(明代福建廷泽修编“族谱”序)“共工氏,为太昊上相,厥后嗣孙勾龙氏继其职,为水土之官,又有公叔封供邱,遂姓龚氏焉。”(民国三十一年第九次修谱序)“由勾龙而上述历代,自为太昊上相之共工,有条不紊。由勾龙而下垂及伯夷裔,易姓龚,相传历代,至今皆未紊乱也。”(世本公“考龚姓序) 今天社会上流行的有关资料上也有一说:龚姓是“共”氏为避难而加“龙”改成的姓。并说:龚姓来源较多,血统不一。其中最早的一支出自炎帝裔孙共工。共工在黄帝时担任治水的官。共工有个儿子名句龙,句龙的后代把共字与龙合在一起组成龚字,以此作为姓氏。另一支,是西周时期宗室有位名叫姬和的人被封于共(今河南辉县)建诸侯国。他的子孙世袭共国国君,到春秋时期国亡后便以国名“共”作姓氏,后来又演变为“龚”。再一支,是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的后代。晋献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名申生,次子名奚齐。申生本来已被晋献公立为太子,因晋献公宠妾骊姬有意立自己所生的儿子奚齐,便诬陷申生企图谋杀晋献公,逼其自杀。奚齐继位为晋庄公后,为兄长伸冤,赐“共”为兄的谥号。申生的后代就以“共”为姓,后来这个“共”姓又演变为龚姓。
家谱序言--重庆市綦江区瀛山龚氏家族史略家谱序言
从西周到东汉 从史书上看,肇自“共工”的“共”姓,从春秋、战国直至秦朝都存在。到西汉初,共敖的儿子共尉以后,就再未见到“共”姓的记载,“共”都改姓 “龚”了。也有加三点水,将姓“共”改为姓“洪”的,所以有“龚”“洪”同源之说。另据《通志.氏族略》载,东汉时,生活在今四川东部一带的巴蛮中也有龚姓,龚姓中还有作了酋长的。还有,据《六桂堂丛刊》载,宋初福建泉州人翁乾度以翁、洪、龚、方、江、汪分别作为六个儿子的姓氏,第五子翁处兼就改姓龚,子孙继之,并依“六桂联芳”之义,称这支龚姓为“六桂堂”龚氏。 总之,龚姓源头较多,支脉亦繁。早期,主要在今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甘肃、山西等地发展繁衍。汉代,在山东、江苏、河南地方已颇有名望。 ——在山东,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平阳(今山东邹县)的龚遂,宣帝(西汉第八代皇帝刘询。公元前73年-公元前50年,在位23年)时任渤海太守,因附近各都遭受饥荒而激起民变,他单车至郡,开仓借粮,奖励农桑,劝民卖刀买牛,致农民归田,狱讼减少,境内大治,后被皇帝徵(征召)为水衡都尉,被后世称作“循吏”的代表。 ——在江苏,西汉末年,彭城(今江苏徐州市)的龚胜,曾三举孝廉,哀帝(西汉第十代皇帝刘欣。公元前6年-公元前1年,在位6年)徵(征召)为谏议大夫。王莽篡位,归隐乡里。王莽遣使给他送去印绶,安车驷马徵(征召)他,拜他为上卿,也遭断然拒绝。胜对门人高浑等说:“谊岂一身事二姓乎?!”最后绝食而亡以殉节。同一时期还有武原(今江苏邳县)的龚舍,官至楚太守,见到堂上有虫子触死在蜘蛛结的网上,触景生情,感叹“仕宦者人之罗网!”官场不就是一张罗网么?于是挂冠而去,后人谓之“蛛隐”。人称这两位以名节为重者为“楚两龚”。 ——在河南,西汉时洛阳有著名画家龚宽,梁国(今商丘县南)有音乐家龚德…… 东汉、南北朝时期,龚姓播迁于江西、四川、湖南等地,其中汉寿(今湖南常德东北)龚氏,自晋至南北朝,一直是当地较大的家族。 唐宋时期,龚氏主要在江南一带繁衍发展,为江苏昆山,福建顺昌、宁德等地的名门望族,最著名的要数福建莆田龚氏。南宋淳熙(公元1174-1189年)年间的“参知政事”(副宰相)、宋孝宗时的名臣龚茂良就是兴化郡(福建莆田)人,福建、广东的龚氏族人大多以龚茂良为始祖。 明代以后,龚氏又有移居上海、广西等地的。从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年间开始,闽、粤龚氏有陆续移居台湾,进而迁往新家坡等国的。 我龚氏,历几千年的繁衍发展,枝繁叶茂,蔓牵华夏,乃至远播海外。尽管枝枝蔓蔓繁多,其繁衍迁徙脉络还是清楚的。这得益于先祖们一代又一代的修谱续谱,上接下传,木本水源,一清二楚。 我瀛山龚氏亦然。其繁衍发展,有谱可稽,其脉络十分清晰。共工之下,在众多支脉中,我当属商代成汤十三世孙伯夷的第十四代孙胥余之长子际元支系。 据考,胥余,都朝鲜。公有三子,长子际元,使周,受封供邱(地在今河南辉县),赐姓龚。际元之子龚坚,为周朝晋国大夫,年代约在西周“共和行政”时期(公元前841-827年)。就是说,我瀛山龚氏,到今天至少已有三千年历史,是华夏最古老的家族龚姓的一支。 依谱溯源: 西汉宣帝时的渤海太守龚遂,便是龚坚的九世孙。 西汉以名节为重的“楚两龚”龚胜、龚舍,则是龚遂的六世孙。 龚遂之六世孙还有龚麟,麟之子景、都,为遂之七世孙。龚景,汉灵帝(东汉,公元168-189年)时为青州太守;龚都,汉献帝(东汉,公元189-220年)时为汝南太守。 都之子龚信为晋的教授官,是龚遂的八世孙。 信之子世忠(遂之九世孙),为隋朝的太尉,因避炀帝(公元605-618年)之乱,举家迁闽,成为福建我们这支龚姓的始祖。世忠祖生于南朝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卒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享年三十有三。 自际元之子坚公始,我系龚氏从河南到山东,再到江苏,又从江苏迁福建,截至世忠,历时约1400年,已传了18代。 福建八百年 世忠公迁闽后,至十万公传了9代,从十万公之子愈公到谊公又传了3代,共11代(世忠前面已计,这里若算是重复,故只能算11代)此时已是明朝洪武年间。 谊公长子季勤公于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从福建设青田迁湖广麻城县孝感乡,成湖北孝感之龚氏始祖,又传了十多代后,有子孙在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入川,落业永邑(今永川)罗汉场。谊公次子法端公,明洪武初年迁漕州府上杭县符竹岭,其子六十郎,移居湖广暂住季勤处。六十郎之子千四郎(即职公)又迁回福建汀州府宁化县。 福建的上杭、宁化,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土地革命时期,曾是中国工农红军曾转战的地方。毛泽东在1929年秋所作的《清平乐.蒋桂战争》一词中, 就有这样的名句:“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正忙。”这是题外话。 千四郎育三十四郎、三十五郎、三十六郎、三十七郎、三十八郎、三十九郎共六子。其中老二(三十五郎)、老四(三十七郎)和老五(三十八郎)都分别迁居广东。老二(三十五郎)迁住惠州府,老四(三十七郎)迁住嘉应州程乡县,老五(三十八郎)居兴宁县太平仁仙乡。老大(三十四郎)、老三(三十六郎)和老六(三十九郎)仍留住福建宁化县。 老五(三十八郎),谥文忠,就是我们这支龚姓在广东的始祖。至文忠祖止,之前我龚氏在福建历唐、宋、元、明各朝,时间长达800多年,又传了13代。 在长达800多年的时间里,福建龚氏功名显赫人物,谱载有: 世忠之子弘远公,为唐参军; 世忠之三世孙、弘远之子德公,为唐教授; 世忠之四世孙裕公,为唐卫御少卿; 世忠之七世孙叔奇公,为梁山县令; 世忠之十世、即十万之一世孙愈公(生于唐光启元年、即公元885年,卒于宋太平兴国元年、即公元976年),仕南唐,官拜太傅; 世忠之十二世、即十万之三世孙保贞公,为宋大理寺丞,又赠殿中丞; 世忠之十二世、即十万之三世孙慎仪公,为南唐勤政殿大学士。是慎仪公开始创修我龚氏谱牒; 世忠之十二世、即十万之三世孙定言公,为宋赠卫御少卿; 世忠之十二世、即十万之三世孙勖远公,为宋例赠朝议大夫; 世忠之十二世、即十万之三世孙耀卿公,为南唐司户参军; 世忠之十三世、即十万之四世孙颖公,为宋殿中侍御,晋爵瑯琊侯; 世忠之十三世、即十万之四世孙顺公,官判镇南节度使,转判兴隆南昌; 世忠之十三世、即十万之四世孙龚坚,为宋兵部侍郎,悼宋之亡,耻食元禄,服松柏叶而死,节义留名; 世忠之十三世、即十万之四世孙龚谊(字国太,号秋江,德显丙辰年、即公元1316年)仕元,任山阴县尹,补抚同知奉训大夫。 广东三百年 迁居广东兴宁县太平仁仙乡的文忠,即三十八郎,为我们这支龚姓在广东的始祖。 文忠约在明洪武之后的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迁住广东,到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入川落脚綦江瀛山的我奇先祖时,在广东约300年间,又传了15代。 在广东省。我们这支龚姓,不少先祖也功名显赫,谱载: 文忠公三世孙福兴,恩拔国子监太学生; 四世孙亮,思拔国学,奉谥法亮,亨寿97岁,旨恩赐耆老大夫冠带。今我綦江瀛山龚氏子孙,就是亮祖一脉; 五世孙法闳,明永乐(公元1403-1424年)时为福宁府安福县专城汛厅,平寇有功,旨钦赐定顺侯大将军,袭职,恩荣三代; 七世孙始旦,字法通,明洪熙(似为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八年(公元1433年)武举,平寇三载,屡建奇功,奉旨钦封镇宁侯大将军,恩荣三代; 七世孙文山,潮州府癸卯科武举,台湾寇乱,克贼有功,奉旨钦赐平服侯大将军,袭职,赐公爵; 八世孙有偲,祖系武举出身,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台湾贼乱,奉旨讨贼有功,钦赐平海将军,镇定候,都代两管地巡狩; 八世孙应瑞,字锦峰,万历丁卯科进士,特授浙江绍兴府新昌县正堂,后升宁波府正堂,旨钦赐文华殿大学士,朝议大夫; 八世孙有富,字君松、号心泉、谥法贤,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在太平墟拾银五百余两,候至下午,失金人哭觅其处,公询明数符,原银交还,分厘不受谢。后经罗询、罗诰、曾智、邱日新呈举县主史懋介文详各宪咨部,题请锡赐大宾冠带。公后授山东武定府海丰县正堂,后升为泰安府正堂,在任八年,钦赐朝议大夫、礼部大学士,迨后学内公举十善乡饮大宾,奖扁曰“齿德俱尊”,亨寿96岁。 八世孙应考,明万历年间,福建台湾贼乱,公为中营将官,平寇有功,奉旨钦赐伏虏将军、平定侯,袭职; 八世孙应试,万历癸卯科武举,乙已年(公元1605年)辽东贼乱,公征剿有功,奉旨钦赐平辽将军,都督侯; 九世孙元龙,明朝泰昌(公元1620年)时,辽蛮大乱,公为武举,领兵征剿,屡建奇功,奉旨钦赐威勇侯大将军,袭职; 十世孙逢尧,兴宁县禀生,戊子科第七名举人,署江西宁武府五泰县正堂; 十二世孙麒章,清顺治壬子禀庠,甲寅科举人,康熙丙辰(公元1676年)署浙江新昌县正堂,己未(公元1679年)升江西南昌府直隶州正堂,奉旨钦赐朝议大夫,诰封,亨寿90岁; 十二世孙永朝,广东总稿吏员,捐署江南常州府江阴县正堂,后升镇江府正堂; 十三世孙朝章,福建省总稿吏员,亨寿97岁,奉旨钦赐诰封文林郎大夫之职; 十三世孙翼文,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拔贡,署台湾儒学正堂,后回原籍惠州府永安县,亨受98岁,奉旨钦赐建百岁坊诰命大夫。 瀛山二百八十年 广东兴宁龚氏第十二世孙贵云所育之渭先、瑞先、奇先三子,均在清雍正年间先后入川。奇先、瑞先就是我们这支綦江瀛山龚氏的始祖。从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至今(公元2011年)截今二百八十年,已传(先、文、成、廷、正、世、德、泽、必、光、大、朝)12代。 我们这支綦江瀛山龚姓,自际元之子龚坚(西周朝晋国大夫,年代在西周“共和行政”时期、即公元前841-827年)始,截至今天,已有三千年历史,有籍可稽(就以不甚完整、特别是早期资料不够完整的情况下计算)至少繁衍了58代。 瀛山落业 入川 瀛山龚氏始祖,是在清雍正九年(1731年)入川的。 明末清初,四川(今之川渝)地方战乱空前,民间有“张献忠反四川,杀得鸡犬不留”之说。明崇祯十七年(也就是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正月,张献忠二度入川,十一月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改元“大顺”。张献忠在川渝地方攻城掠地,与清军、南明军和地方武装激战,撕杀惨烈,直至顺治二年(1645年)八月张献忠撤出成都,十一月遭清军伏击牺牲。清军击杀了张献忠后进入成都,又很快撤出,在重庆、遵义(当年属四川)和嘉定(今乐山)等地与南明军激战。清军战败退至川北保宁(今阆中)一带。南明军乘胜占领川渝大部州县,随即分守各处的将领又为争夺地盘而拼杀。此时李自成的余部(人称夔东十三家)仍在巫山继续战斗。一些农民军也在一些州县竖旗立寨。后又有孙可望率领的张献忠余部一度攻入重庆,占领川东一带。此间,清“三番”之乱中的平西王吴三桂又乱川七年。直至康熙十九(公元 1680 年)正月,清廷才基本控制四川。 有学者统计,从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至康熙十九年(公元 1680 年)的37年间,四川(今之川渝)地方就有25年在进行大规模的战争。战乱加上接连不断的天灾、瘟疫,将丰饶的“天府之国”变成了野兽出没、虎豹横行的荒野。有史料记载:在川南泸州,常见岸上有数十只虎鱼贯而行;富顺县境,数年断绝人烟,虎豹昼夜群游城郭村圩之内;朝廷命官张懋尝主朴八人至荣昌上任,城中四处无人,天尚未黑,群虎窜出,八人之中有五个葬身虎口;川东的綦江一带“群虎白日出游,下城楼窥破残人户”。刘石溪在《蜀龟鉴》中有载:“川南……死于瘟(疫)虎(患)者十(之)二、三;川北……死于瘟(疫)虎(患)者十(之)一、二;川东……死于瘟(疫)虎(患)者十(之)二、三;川西……死于瘟(疫)虎(患)者十(之)一、二。清顺治四至六年(1647-1649年)全蜀大旱,川东的长寿、綦江、巴县、开县等处无一幸免;川西平原“饥民大逃亡,百里无烟,都江堰淤废”,崇庆等县“赤地千里,人相食”。战乱加天灾、瘟疫,造成四川(今成渝地方)人口锐减。元代战乱后四川还有70万人,眼下全川残留的人口仅60来万。一些州县原有人口仅存10%,好一点20-30%,最多的也不过50%左右。綦江县在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县内仅存247户。 在川省后来撰修的一些志书中,对明末清初川渝地方战乱后的惨景多有记载,如康熙初年的四川巡抚张德地,由广元入蜀赴任,“沿途所见,举目荆榛,一二孑遗,鹑衣菜色,……在川省境内行数十里,绝无烟爨;迨至郡邑,城鲜完郭,居民多者不过数十户……及抵村镇,止茅屋数间,穷赤数人而已”。他由顺庆(今南充)、重庆达沪州,“舟行数日,寂无人声,仅存空山远麓……”到达成都,更是“举城尽为瓦砾,藩司公署久已鞠为茂草矣。”成都已找不到落脚办公的地方,省署的官员们只好移驻保宁(今阆中)。 四川不能就这样荒烂下去。清廷深知,有“天府之国”美称的四川,原本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是历朝的粮源、财源要地,更是巩固中央政府对西南边陲和民族地区统治的重要连接带。战乱初步平息,四川的重建便成为朝廷的要务。 “治天下要道,莫过于安民。”四川的重建,首先是安定民心,劝民复垦,恢复生产。朝廷为之制定了一系列安民、利民、惠民政策,并将劝民复垦,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首要。 要恢复生产,首先得将因战乱流散他乡的川民招回,也就是所谓的“招辑流遗”。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四川巡案张所志,见川境“土旷人稀,道路榛莽”,便提出“招辑流移,各令复业”。 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十一月,户部就传谕:“蜀中流民寄居邻省者,现在查令回籍。而山川险阻,行李艰难,地方各官有捐资招抚,使归故土者,请敕议敘”。 但仅凭“招辑流移”回川,复垦大量荒芜的土地,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作出了“招抚流民”,也就是招外省人入川垦殖的重大决策。 招抚外省人民入川垦殖,首先是把责任落在是各级官员身上。各级官员“招抚流民,准量其多寡,加级记录有差。”为此,朝廷制定了相应的“劝垦则例”,对在这方面做出成绩的文武官员,作为政绩记录在案。 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四月,朝廷制定的对劝垦有功的各级官员记功晋级的“劝垦则例”共七条: 一、督、抚、按一级官员,一年内垦至二千顷以上者,记录;六千 顷以上者加升一级。 二、道、府一级官员,年垦至一千顷以上者,记录;二千顷以上者, 加升一级。 三、州、县一级官员,年垦至一百顷以上者,记录;三百顷以上者, 加升一级。 四、卫、所一级官员,年垦至五十顷以上者,记录;一百顷以上者, 加升一级。 五、文武乡绅,垦五十顷以上者,现任者记录;致仕者给匾旌奖。 六、其贡监生民有主荒地,仍听本主开垦;如本主不能开垦者,该 地方官招民给予印照开垦,永为己业。 七、若开垦不实,及开过复荒,新旧官员俱分别治罪。 这七条“劝垦则例”,条条都是具体的量化指标。可见朝廷对四川重建的急切和重视。 “四川荒地听民开垦”是争夺四川(今川渝地方)的战争尚在进行的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朝廷就作出的决定。为使入川垦殖之民安心,在政策层面,朝廷从垦殖权、户籍权到赋税征收,都给予优惠: 朝廷在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制定的《入籍四川例》中,针对“四川民少而荒地多”的实际状况,特规定“凡流寓情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永给为业”,肯定了入川移民对土地“插占垦殖”的所有权,即土地垦殖权。 康熙十年(公元1712年),朝廷规定“各省贫民携妻子入蜀并开垦者,准其入籍”。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十一月,又规定“蜀省流寓之民,有开垦田土纳粮当差者,应准其子弟在川一体考试。”这就肯定了入川移民的户籍权。 对垦民,在赋税上实行宽松政策。康熙皇帝下诏,特准川省的招民“其开垦地亩,准令五年起科”。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为鼓励招民对山区荒地的开垦,特规定:“奇荒田耕种,六年起科;荒地耕种,十年起科”。“凡有可耕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地方官不得勒索,胥吏亦不得阻挠。”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皇帝又颁旨“零星土地听民开垦,永免升科”。 朝廷对招民不仅政策上宽松,还在物质上予以帮助扶持。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准予“四川荒地,官给牛种,听民开荒,酌量补还价值”。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川陕总督岳钟琪就两湖、两广、江西人民逃荒入川者数万户,奏“请开招民事例,给穷民牛具籽种,令其开垦荒地”。雍正皇帝很快批准,调拨十万银两解川应急。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春,户部批准四川巡抚宪德疏请,对入蜀开垦人户,“应给牛、种、口粮,请照滇省之例,每户给银十二两,……所领牛种价银,统由原籍地方官追赔,免其在川扣还”。雍正年间,还鼓励有技术的老农入川教垦,由官府给以衣食。有成效者给以八品顶戴,送归原籍;不愿归者,听之留川。 在朝廷一系列惠民、利民、安民政策措施的激励下,不断掀起了清初的入川移民潮,大大促进了四川的重建。我瀛山龚氏的始祖,就是在这股“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中由粤入川的。
源流迁徙--重庆市綦江区瀛山龚氏家族史略源流分支迁徙情况
的移民大潮中由粤入川的。 我奇先祖,是广东十五世祖贵云、祖妣罗氏之子。 祖弟兄三人,依次为渭先、瑞先、奇先。 罗氏祖婆的亲属,在移民大潮中,先到了綦江永里的可乐坝。 不久,奇先祖也跟着来到了可乐坝,暂依岳丈处。后到了老瀛山的山后、大树坪、贺山塆。 远眺老瀛山的山后、大树坪、贺山塆 落业 奇先祖到贺山塆,并非“插占为业”,而是佃田耕种。耕种有着后,奇先祖恋手足之情,又独自回到广东故里,亲邀渭、瑞二祖来綦。 渭、瑞二祖入川,先住綦江安里东溪镇,几年后渭先祖独往四川荣昌县落业;瑞先祖置业老瀛山麓的土岩子,不久又买下小麦土、杜家屋等处三百余石谷田。 祖辈在粤,本为勤劳耕作的农耕世家,奇先入川后佃田耕作,靠种姜起家,积铢累寸,辛苦备嚐,稍有积蓄即置业綦江老瀛山麓的新屋嘴。瑞先祖后裔不振,其产业又悉数售给奇先祖。 奇先祖与罗氏祖婆,勤耕苦作,持家有道,开创下我瀛山龚氏基业。育文圣、文相、文玉、文治四子,人财两旺,渐成綦江老瀛山地方的大户之一。 新屋嘴 祖享年八十,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在新屋嘴谢世。祖和祖婆,耕于斯,归于斯,分别安葬在创业之基的新屋嘴宅后。划上了历史赋予他们“湖广填四川”重任的圆满句号。 新屋嘴宅后的奇先祖墓 修谱 十八世纪二十年代,在“湖广填四川”大潮中,我奇先祖是不远万里从广东来到四川的移民,落脚老瀛山地方,艰苦创业,繁衍发展,渐成一个新的家族,这就是今天的瀛山龚氏。 一个家庭,在一个新的地方落业,繁衍发展成一个家族,其路漫漫。从人丁繁衍,财富积累,到文化兴家,至少要历经数代。 奇先祖23岁入川,罗氏祖婆时年21岁。祖婆育文圣、文相、文玉、文治四个儿子,生第四个儿子文治时已45岁。祖辞世时,老三文圣的儿子成桂已22岁,老四文治的儿子成彬已12岁(今天,我们这房就是成彬的子孙),加上一群在族谱上查不到出生年月的孙辈,可谓儿孙满堂。这是家族繁衍的根基。 先祖和祖婆,勤俭创业,靠种姜起家,完成了原始积累,有田产数百石。这是家族赖以生存的财富。 在一个儒学占统治地位的国家,讲究“耕读传家”。一个家族的兴旺,要有有教养、知礼仪、有功名的读书人。我瀛山龚氏,这已是数代之后的事。比起功名显赫的福建、广东远祖来,自感有愧。在那讲究功名仕途的年代,百多年间无一人中举,遑论显赫功名者。 国史、方志、族谱是构成我中华民族历史的三大支柱,是中华文明的体现。作为一个家族,撰修“族谱”,是子孙知书识礼,不忘根本的重要标志之一。 1 据考,我龚氏远祖,早在宋代,就着手撰修“族谱”。我福建龚氏族谱,由曾任南唐(公元937-975年)勤政殿大学士的慎仪公创修,就是说始篡于北宋早期。 我们瀛山这支龚氏,直到第五代,方有知书识礼的读书人,着手修谱。由奇先的五世孙正寅(敬夫)首倡,督六世孙世卿(俊臣)负责编撰,草成我瀛山龚氏首部族谱。首部“族谱”未付枣梨(没有刊印),只有手抄本。 正寅属文治房,是成彬之孙,廷纯之子。廷纯育正喜、正修、正位、正寅、正堃5子。正寅是我祖祖正修的四弟,算我的亲叔祖。正修祖育世聪、世卿、世贤、世泽、世本、世赓六个儿子,世赓就是我的爷爷,世卿即我的亲二伯爷爷。 我瀛山龚氏的首部族谱,成于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谱草成后,正寅祖特为之撰写了《创家谱序》。 《创家谱序》全文 闲尝备览群书,而及三代本纪,其源如流,所在瞭如指掌,是本源 谱录,诚不可忽也。即如山祖崑崙,水祖星宿,旁骞远溢,万源千枝, 终古不朽,犹惧分而无纪,必绘图撰志,以示可稽,况今之世系乎哉? 人之世系,千百世上,千百世下,不见其人,不得其序,使无谱以 纪,不致冠履倒置,黄绿失伦者,几希!甚矣!谱之且大也。然切有虑 矣,每见世家大族,历世久远,蔓引支分,星罗棋布,若山之在天下, 水之在地中,别欲次而第之,经而纶之,不戛戛乎其难之哉!? 即我龚氏,由闽入粤以来,干巨枝繁,迁徙不一,不啻百千万计, 曷可胜纪哉!余每念本源,欲修家乘,无奈祖人来川,末携谱牒,无有 根据。清[光]绪初偶遇族人,谈及斯事,适有族人元富云,伊父翼盛, 亦由粤来川,在川南南溪县居数载,今始来綦,亦未代谱。嘉庆十三年, 始命其子朝相回籍,扫墓抄谱。朝相归谒族首,详及入川情形。皆曰吾 族人有移广西、山西、湖南、湖北等省,未审兴替。今汝荣归耀祖,不 胜喜庆。命往嘉应州祭祠,捐香资银拾两,将谱抄回。余闻之津贴伊之 川资银数拾两,将谱取来,作续修之根据。 余备览之,始知我祖法端一枝,自闽上杭县卜居四世,由闽迁粤, 以文忠公为一世祖,卜居嘉应州新宁县,十有余世也。又我祖奇先,兄 弟来川,虽然家崇本朴,耕读为家,力田而富,力学而名,厚生正德, 穆乎有三代移(遗)风,又孰有不思三代之本源哉!使不谱以纪之,不 无代远人疏,尊卑失序,可胜道哉!余特令胞侄世卿续修,期必厥成, 俾散者聚之,疏者亲之,彝伦序,礼义兴,宗族和,风俗美,一览谱图 一枝,以知千枝之本,一派可识万派之源,所渭山有崑崙,水有星宿者, 其在是乎!其在不是乎!?是为序。 光绪八年壬午岁仲春月 奇先祖五世孙 正寅(敬夫)撰 正寅祖的《创家谱序》撰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仲春(二月),首先陈述了族谱对于一个家族的重要:“人之世系,千百世上,千百世下。不见其人,不得其序,使无谱以纪,不致冠履倒置,黄绿失伦者,几希?甚矣!谱之且大也。”“不谱以纪之,不无代远人疏,尊卑失序”。所以“余特令胞侄世卿续修,期其必成”,以达到“俾散者聚之,疏者亲之,彝伦序,礼仪兴,宗族和,风俗美”之目的。“序”列述了我瀛山龚氏首次修谱的严谨率真和艰辛过程,尽其力作到“木本水源”,有依有本。祖在序文中就说道:“余每念本源,欲修家谱,无奈祖人来川,未携谱牒,无有根据。清[光]绪初,偶遇族人,谈及斯事,适有族人元富云,伊父翼盛,亦由粤来川,在川南南溪县居数载,今始来綦,亦未带谱。嘉庆十三年,始命其子朝相回籍扫墓抄谱。朝相归,谒族首,详及入川情形,皆曰:吾族人有移广西、山西、湖南、湖北等省,未审兴替,今汝荣归耀祖,不胜喜庆。命往嘉应州祭祠,捐香资银拾两,将谱抄回。余闻之,津贴伊之川资银数拾两,将谱取来,作用续修之根据。” 正寅祖在《创家谱序》中说的很清楚,我瀛山龚氏的首部族谱,就是以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朝相从广东抄回的龚氏老族谱为依据,在此基础上编修的。若与先祖历次修谱相衔接,这算是我们这支龚氏的第八次修谱。此时,我祖入川已152年。 可惜的是谱修成后未能刊印,只手抄了五部。这在具体负责我瀛山龚氏首部族谱编修世卿公,于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孟春(正月)撰写的《创编修家谱序》中,就感叹:“编录厥成,惜未付枣梨,仅缮写五本,各房执一,余不禁渭然。” 2 随着时代的前进,家族的繁衍发展,续修族谱又势在必行。第首次修谱59年之后,即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我瀛山龚氏又进了第二次续修。 这次续修,以奇先六世孙世本(字立生)为主,参与的有七世孙德光(字国卿)、德清(字叶尧)和德洋(字海涛)。德洋即首次修谱的世卿之子,算是子承父业。 《新修家谱序》全文 尝思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进道也。善继人志,善述 人事,礼序昭穆谓达孝。窃有感于我武陵龚氏之谱焉! 梁刘舍人云:“谱者普也,谓普及先后而无遗”。释名云;“谱者布 也,言布列昭穆而不紊也”。周秦以上,谱牒未兴,有丰功盛德者,或 传诸经史传纪,未有全书。迨司马迁史记,年表世家后,始有欧苏创 为谱制。欧则五代一迁,取亲尽则杀之意;苏则累世相承,本后裔绵 延之义,均系敬宗收族,其式任人效法。此后贤大夫,仁人孝子,莫 不各修谱牒,以骂宗族焉。故蔡君模之裔,三辑宗编,何比干之嗣, 五修家乘,是谱之於人,诚重大事也。 如我龚氏,肇自共工氏,为太昊上相,厥后嗣孙,勾龙氏继其职, 为水土之官,又有公叔封供邱,遂姓龚氏焉。自后世修令德,均丰功 伟烈。载诸传记,其可溯者如汉时遂公,为渤诲太守,令民卖刀买牛。 景公为青州太守,都公为汝南太守,均破黄巾贼立功。舍公为楚太守, 见虫触蛛网死,慨仕为人之罗网,遂挂冠隐去,犹与尚志胜公甚友善, 时人谓之楚两龚。迨宋末坚公悼宋之亡,耻食寇禄,服松柏叶而死, 至今节义尚存。明时辅公为都察院,弼公为按察司,熙公吏部天官, 均有伟烈。前清先于我祖入川者之裔,巴邑则有睛皋公,列道光时乡 贤,以书名世,其孙子衡亦领乡荐。津邑则有英公、洪范公,均烈乡 贤。其至伯凯公为陆军师长。族繁地隔,人才难以悉举。以上皆系宗 亲,奈我未获谱系,莫审彼等之本支,俟后详悉补录。 惟我祖奇先兄弟入川以来,渭[先]祖落业荣昌县;瑞[先]祖落业土 岩子,旋买小麦土、杜家屋等处;我奇[先]祖始买新屋咀,嗣后瑞[先] 祖后裔不振,其置业悉售与我祖。祖乃孝友忠朴,所以长发其祥。 现在我族既经建祠设校,独家乘未修耳!念我祖自清初入川以来, 祚余二百,传及十世。椒日衍,瓜日绵,族人或聚居本境,或移徙四 方,职业不一,贤愚不等。或仅知其父之名,询及祖而罔觉,遑问乎 高与会。或仅记其祖父之墓,询之山向而茫然,遑问其生卒年月与地 点。或卑干尊讳,孙犯祖名,甚至长幼未分,尊卑失序。或未相见而 不知其派名,或既相见而莫辨其伦次。甚矣!谱之关系实大矣!族人 等咸谓家谱重於国史。国无史罔知治乱纪纲,家无谱奚识本源之派, 再三嘱余修撰。余虽系病老,责不容辞,遂同侄德洋、德光等相同编 辑。 端祖以上无谱可稽,则自贵云祖十五世,另载卷首,以便俟后采 觅全谱,续於纪叙,故以先字辈为始祖,其谱以欧为体,苏为序,折 衷於朱子。我后我先,务揣本而齐末,群昭群穆,必原始以要终,或 继或承,有条不紊,或作或述,触目了然,庶祖宗无失等伦,后嗣有 所依据,此不过就其最近之所知,纪其大略而不忘。至於远隔难详者, 犹后日之明哲,再为采访补录可矣。是为序。 民国三十一年壬午岁 奇先祖六世孙 世本(立生)恭撰 七世孙 德光(国卿)同编 德清(叶尧)同录 德洋(海涛)编辑
家谱字辈--重庆市綦江区瀛山龚氏家族史略家谱字辈
为这次续谱撰写《新修族谱序》的世本,是我的亲叔公,我爷爷世赓是他的六弟。公生于公元1869年(清同治八年),1956年辞世,享年87岁。公少有异才,早年应童子试,及弟佾生,后刻苦精修,卒不售,旋罢科目,投笔事戎,获保五品军功。清末考入四川法官养成所(辛亥革命后改为法政学校),毕业后曾先后主奉节警务及綦江警政和重庆市各区警佐、各门盘查员,还做过川东边军秘书。公博学多能,精易学,通遁甲,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时年58岁)退出政坛,设馆授业。公是当年我瀛山龚氏最有学问的子孙之一,文章和书法均有造诣。 世本公墨迹。此为公撰写的“族谱”中的一页。文中提到的“六弟世赓”就是我的爷爷。奶奶“生三子”即德荣(我的伯父)德焱(我的父亲)德滋(我的三叔)。 世本公文章选段 我家兄弟都尊称世本“幺伯公”。爷爷六弟兄,世本老五,世赓(我爷爷)老六,我爷爷世赓去世早,世本就成了在世的“老幺”,自然是“幺伯公”,依他的“字”,有时也称他“立生幺公”。 “幺伯公” 有学问,我“泽楷”这个“名”和“伯勋”这个“字”,都是“幺伯公”起的。 为使我瀛山龚氏第二次编修的“族谱”更为完善,德洋作了很大努力。1950年秋,他专程前往四川荣昌县访查渭先祖子孙未果后,又继续寻访,终在永川所属罗汉场的天星桥访到另一支族人。得知这支龚姓与我瀛山龚氏同根,属福建一脉,与法端祖分枝,早我瀛山这支4年,在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入川,落业永川。他遂将永川所存族谱中有关部分抄回,以完善我瀛山龚氏新谱,其中最为难得的是见到了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福建先祖修谱的序文。 《福建原序》全文 当今圣天予以仁孝治天下,首敦孝弟以重人伦。以礼让为国, 笃宗族以昭雍睦者也。余捧命莅兹,凤夜匪懈,无不以皇上之心为 心,俾小民咸知亲亲长长之谊,老老幼幼之怀,共乐太平之风,永 沾盛世之化也。徐即有龚氏子以家谱进,乞序,余念厚人伦莫先于 此,因而为之序。 曰噫!龚氏之从来远也,历共工勾龙以来,有封于吕,有赐姜 姓封于周齐,后灭腾公叔受封供邱,复赐姓龚,嗣坚则为晋之大夫。 下及汉唐,名臣墨士,代不乏人,概不具论。惟龚遂为渤海太守, 丰功伟烈,光耀史册;嗣而龚胜、龚舍,嘉德懿训,绍圣贤之统, 仪型古今。由兹而来,名文哲士克忠者,亦不鲜矣。诚矣哉!气厚 者发必昌,根深者枝必荣,永昌厥后,此理之自然,而无足怪者。 今龚氏子,修其谱也,宜矣!根本重光,尊卑永序,其为孝弟 中人,谁曰不宜。况今上二十七年,重修家谱告成,问序於余,因 勉以数语志其概,并纪其盛曰:家之有谱与国之有史等重耳!作史 者,自一言动,以及事物巨细,罔不载焉?立法严,设辞确,断不 少假一毫私意於其间,此春秋所以为谨严作也。至于谱之修也,又 岂可苟焉已哉?或曰谱者补也,将以补情义之末周云耳也。抑亦于 以明世系,定本枝,上接祖若孙之传,下开子若孙之绪于无疆者乎, 是则谱又史之遗意也。 龚氏子得谨严之法,而裁之以情与义,理所当然。大宗必书, 小宗必书,祖泽之贻谋必书,世代之亲疏、地理之远近必书。既合 之以联其情,复分之以明其义,溯其源而寻其流,厚其根而培其实。 昭穆之序明,而尊亲自著也。孝弟之道彰,而礼让自成也。龚氏子 厘而正之,族人体而行之,以之维风也可,以之维善俗也亦可,岂 仅曰补情义之未周而也哉! 书曰“惟孝友於兄弟,施於其政”,龚氏谓矣。孔子曰“观於 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龚氏子修谱之谓也。是为序。 大明洪武二十九年春月 中宪大夫知长沙府事山阴 越宁管撰 修谱人 龚廷泽 《永川天星桥谱序》全文 古今来,天地之生民也,始于一本。一本之分,各子其子,各孙 其孙,生生不已,日积则日胜焉!然而数世以还,最未尝见其盛者, 何欤?盖以人固难于聚,而易于散也。 我武陵龚氏,自谊祖以来,枝叶繁兴,星居布散,东西溯南,罔 弗及也。在先年廷泽公继起之时,见宗枝之繁衍,六修其谱,总而志 之,庶几大宗支庶,序刊分明。而按谱以稽,如视诸掌,岂非散者一 聚乎!虽然今日也,何日也,赋卜居者,初无论乎!云烟缥缈之乡, 歌税驾焉,其至极乎?天空濛濛之境,长安虽迩,谁为迁家之客?蟠 冢犹存,莫辨骚人之宅,甚至邂逅之逢,分明手足,而尔我相视,若 越秦。本源与支派顿殊,人室共参商一致。予思及此,能不悲哉!? 一日适某公嗣孙,復以续修为告予等,曰幸甚哉!再举也,即王 国有政治之书,列侯有纪载之志,春秋属朝廷之史,而正名正分,万 代所以有纲常。然族谱宗代之经,而序昭序穆,百代所以有荣子孙。 且我龚氏,芳声固隆于昔日,而英贤莫盛于今朝,在昔年推仁孝之恩, 犹望以敦风化;矧今日笃家庭之谊讵,无以定尊卑。是故集腋而裘, 非谓矜夸阀阅,而携(镌)梨以载,实以整顿纲维。 读斯谱者,念燕 翼之艰难,当识聿修厥德,恸鸡豚之不逮,宜知无黍所生,渤海潇湘, 得仅推于往古,承先缵绪,实所赖于后人。是为序。 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孟春月 荣公十二世孙 维政(字汉卿) 撰 奇先祖七世孙德洋(海涛)1951年撰写的《续修家乘纪》 《续修家乘纪》全文 忆自大学,贵知所先后,周易重原始要终。因念我祖由粤入来綦, 末携家乘。迨至清嘉庆十三年,族人朝相回籍,在嘉应州将谱携回后, 叔祖正寅公津贴伊之川资,将谱取来作续修之根据,始知其宗派矣。 清[光]绪初年,叔祖旋命先父世卿公凭此续修谱志,遂将法端祖 以下之派系,编成草稿,惜经费支绌,末付枣梨,仅写五本,各房执 一本。迨今又周一轮花甲,各房子孙,椒衍瓞绵,而缮写本已经残缺, 叔祖与父俱逝。 自民国六年丁已(公元1917年)叔世本公在省训练法学,寄回春祭祖 墓既一切序记文稿,录于清明会簿。族人感于作述之难,报本之切,咸 奋捐资创修词宇,建立学校,续修家谱等项。历年络续募捐,虽祠宇完 竣,祀典告成,学校经费略有筹备。 兹值中外战争不息,人多离散,洋有感于王中干戈末定之诗,窃 念吾幼冲失怙,赖母苦战成立。迨清末辛亥,从叔入法官养成所受训, 奈遇改革中(终)止,复入商场,屡遭挫折。今两鬃已丝,一事未成, 裕弟云亡,家无所之,能不慨鶺鸰音断,乌鹊巢寒,安得千日酒,醉 到太平时乎!顾此国乱民散,而我族之谱犹未修成,况族之老成大多 凋谢。洋以父作子述之谊,爱溯父志,聚族协议,佥以谱志迅成为急 务,由是凡调查编辑,悉举洋负担,洋虽衰老,责不容辞。 第念修谱之重,采访为先,故不辞跋涉之劳,方笃亲之谊,庚寅 之秋,洋独往荣昌县一带,访查渭祖子孙。遍访城乡,未获确裔。继 在永川所属之罗汉场天星桥访得同宗者,查谈谱系在福建同我法端祖 之分枝者,亦于清雍正五年,由楚入蜀,落业於永川之天星桥,今已 十世也。子孙繁衍,难以抄录,仅将该谱原序及历代统系,抄至福建 接法端祖分枝者止。抄回录于谱首,俾我族人后世子孙,知其先人统 系也。 至谱告成,无论治乱,族人有所凭依,庶不致纪纲紊乱。爱志片 言,以示不忘云。 公元1951年辛卯岁孟春月 奇先祖七世孙 德洋(涛涛)叙 德洋的《续修家乘纪》清楚告诉我们,由世本和德光、德清、德洋在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第二次编修的我瀛山龚氏族谱,直至解放后的公元1951年,才由德洋(海涛)最终编定。 我瀛山龚氏这次历时9年的续谱,若与先祖历次续谱相接,算是我们这支龚姓的第九次修谱。修成后,依然只有少量手抄本藏于族人。 德洋(海涛)的父亲世卿,是我爷爷的亲兄长,德洋算是我的亲堂伯父。我有幸在隆盛地方族人中寻得一部德洋的手抄本,这算是较为完整的一部老谱,十分难得。 3 1990年,由世、德、泽、必、光五辈、共50位族人组成的班子,开展了又一次修谱工作。这是奇先祖在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入川、落业瀛山259年后的第三次修谱,也是我们这支龚氏的第十次续谱。 这次续谱,由六世孙世冠(冕裳)、七世孙德三(汉章)、九世孙必智、八世孙泽科等倡导联络,八世孙泽长编辑审查,七世孙德玉撰写《续谱前言》,八世孙泽瑞等校对。